当前位置: 亲宝贝代孕机构 > 代孕机构联系方式 >

宝宝吐奶,可能是胃食道逆流?二步调整+4种按摩,缓解宝宝的不舒服

发布时间 2021-08-26

胃食道逆流是宝宝很常见的问题。胃与食道间有括约肌构成类似栓子功能,可避免食物由胃往上跑到食道,但因新生宝宝肌肉发育仍未成熟,栓子无法拴紧,则胃部的食物容易逆流往上跑去刺激到食道,所以宝宝在喂奶后会出现溢奶甚至出现吐奶的情形。其中四个月到一岁大的宝宝们最容易出现,通常一岁过后症状就会慢慢改善。

胃食道逆流会让宝宝出现溢奶吐奶、不想吃东西、持续性打嗝、咳嗽、躁动不舒服、睡不好、生长迟缓,如果吐出的奶不小心呛到吸入肺部,还有可能出现吸入性肺炎,大一点的小孩可能会出现呕吐、腹痛、食慾不振。但是宝宝呕吐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胃酸逆流的问题,如果呕吐物中伴有黄绿色的胆汁、或是呈现喷射状的呕吐,就一定要赶紧带去给医师检查。

中医如何看胃食道逆流

食道、胃、大小肠等消化系统,在中医和脾胃的功能有很大的关係,「脾」主运化与肠胃蠕动、消化吸收的功能有关,「胃」主受纳,就像一个储存食物的袋子,如果胃出问题,则出现胃气上逆、胃中的食物往上跑,就会出现呕吐。胃食道逆流表现的症状常见厌食、食慾不振、呕吐,这都与脾胃出问题有关。婴幼儿先天脾常不足,爸妈在喂养时要更留意,如果过度喂食,很容易乳食壅滞,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状。如果只是喂奶后的溢奶、呕吐的奶量不多,可以藉由文后介绍的按摩与喂奶后姿势的调整来改善,但若呕吐严重、躁动、睡不好,甚至体重迟滞不增,常与脾胃虚寒、或乳食积滞有关,可考虑使用温胃暖脾、健脾消食的中药,如:乾姜、吴茱萸、莱菔子、白豆蔻等製成外敷药膏,敷贴于肚脐或脚心,也可搭配口服中药,如香砂六君子汤、黄耆建中汤、或半夏泻心汤等来改善脾胃的功能,也可搭配中药,如:海螵蛸、浙贝母、牡蛎等,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,来减轻胃食道逆流的症状。

如果有宝宝有胃食道逆流,爸妈怎么做?

‧ 姿势调整

喂食后,将宝宝维持头高脚低约45度的姿势或维持直立姿势约15~30分钟,并加强喂食后的拍嗝。避免喂食后坐在婴儿椅或汽车座椅上,坐姿反而会加重腹部压力,更容易让胃酸逆流往上跑。虽然研究显示,趴的姿势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、改善胃食道逆流,但是趴睡会增加新生儿猝死的机会,除非爸妈在一旁盯着看,不然还是不建议採用趴卧的姿势。

‧ 食物调整

稠化食物或配方奶,可将原本的奶中加入米精或麦精,提高奶的浓度,有医学实证指出透过米麦精的加入,可减少吐奶次数并降低食道中的酸性刺激。少量多餐的喂食,若一次喂食太多量,也会加重胃酸逆流。有些对牛奶过敏的宝宝,表现也会以呕吐为主,此时也可考虑改成水解蛋白奶粉喂食2~4週,观察宝宝症状有无改善。如果是母奶宝宝,妈咪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,减少吃奶製品或刺激性食物,以免增加宝宝肠胃的负担。

‧ 搭配按摩

爸妈可透过以下按摩方式,摩摩肚子、按按背部,促进宝宝的肠胃蠕动,不仅能减少胃酸逆流的症状,还可促进宝宝食慾,但是饭后半个小时内,并不适合按摩,最好可以在用餐前或洗澡后帮宝宝做按摩。

按摩第一招:摩腹

摩腹:使用手掌面贴着肚子,绕着肚脐顺时针方向做摩法,时间约3~5分钟。

按摩第二招:按揉中脘穴

中脘穴:位于胸骨剑突下缘与肚脐连线的中点。中脘穴是「胃」的募穴,可增加胃蠕动的功能,达到和胃消食的作用。

按揉中脘:使用大拇指按揉中脘穴,约30~50下。

按摩第三招:按揉胃俞与脾俞

胃俞:在背部,当第12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先摸到肋骨最下缘处(即是第12肋下缘),往脊椎方向与脊椎相交处,即为第12胸椎,往左右旁开1.5寸(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连线一半的宽度),为胃俞。

脾俞:在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又上述方式找到第12胸椎后,再往上一节,即为第11胸椎,往左右旁开1.5寸(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连线一半的宽度),为脾俞。

按揉胃俞与脾俞,使用双手大拇指各按揉胃俞、脾俞约30~50下。

按摩第四招:捏脊

使用双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沿着脊椎骨两旁,轻轻捏起皮肤,沿着背脊骨自下而上,连续5~10遍。宝宝刚开始若不习惯按摩,可先由5次开始再慢慢增加。

胃酸逆流大多数随着年纪增加会慢慢改善,约有85%的患童在两岁前症状会缓解,爸妈不需太过紧张担心,可先试着改善喂食后的姿势、喂食方法并搭配按摩来帮助家里的小宝宝,如果症状持续,体重停滞不前,或是吐奶量越来越多,可以寻求医师的协助,来改善宝宝的不适。

胃食道逆流是宝宝很常见的问题。胃与食道间有括约肌构成类似栓子功能,可避免食物由胃往上跑到食道,但因新生宝宝肌肉发育仍未成熟,栓子无法拴紧,则胃部的食物容易逆流往上跑去刺激到食道,所以宝宝在喂奶后会出现溢奶甚至出现吐奶的情形。其中四个月到一岁大的宝宝们最容易出现,通常一岁过后症状就会慢慢改善。

胃食道逆流会让宝宝出现溢奶吐奶、不想吃东西、持续性打嗝、咳嗽、躁动不舒服、睡不好、生长迟缓,如果吐出的奶不小心呛到吸入肺部,还有可能出现吸入性肺炎,大一点的小孩可能会出现呕吐、腹痛、食慾不振。但是宝宝呕吐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胃酸逆流的问题,如果呕吐物中伴有黄绿色的胆汁、或是呈现喷射状的呕吐,就一定要赶紧带去给医师检查。

中医如何看胃食道逆流

食道、胃、大小肠等消化系统,在中医和脾胃的功能有很大的关係,「脾」主运化与肠胃蠕动、消化吸收的功能有关,「胃」主受纳,就像一个储存食物的袋子,如果胃出问题,则出现胃气上逆、胃中的食物往上跑,就会出现呕吐。胃食道逆流表现的症状常见厌食、食慾不振、呕吐,这都与脾胃出问题有关。婴幼儿先天脾常不足,爸妈在喂养时要更留意,如果过度喂食,很容易乳食壅滞,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状。如果只是喂奶后的溢奶、呕吐的奶量不多,可以藉由文后介绍的按摩与喂奶后姿势的调整来改善,但若呕吐严重、躁动、睡不好,甚至体重迟滞不增,常与脾胃虚寒、或乳食积滞有关,可考虑使用温胃暖脾、健脾消食的中药,如:乾姜、吴茱萸、莱菔子、白豆蔻等製成外敷药膏,敷贴于肚脐或脚心,也可搭配口服中药,如香砂六君子汤、黄耆建中汤、或半夏泻心汤等来改善脾胃的功能,也可搭配中药,如:海螵蛸、浙贝母、牡蛎等,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,来减轻胃食道逆流的症状。

如果有宝宝有胃食道逆流,爸妈怎么做?

‧ 姿势调整

喂食后,将宝宝维持头高脚低约45度的姿势或维持直立姿势约15~30分钟,并加强喂食后的拍嗝。避免喂食后坐在婴儿椅或汽车座椅上,坐姿反而会加重腹部压力,更容易让胃酸逆流往上跑。虽然研究显示,趴的姿势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、改善胃食道逆流,但是趴睡会增加新生儿猝死的机会,除非爸妈在一旁盯着看,不然还是不建议採用趴卧的姿势。

‧ 食物调整

稠化食物或配方奶,可将原本的奶中加入米精或麦精,提高奶的浓度,有医学实证指出透过米麦精的加入,可减少吐奶次数并降低食道中的酸性刺激。少量多餐的喂食,若一次喂食太多量,也会加重胃酸逆流。有些对牛奶过敏的宝宝,表现也会以呕吐为主,此时也可考虑改成水解蛋白奶粉喂食2~4週,观察宝宝症状有无改善。如果是母奶宝宝,妈咪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,减少吃奶製品或刺激性食物,以免增加宝宝肠胃的负担。

‧ 搭配按摩

爸妈可透过以下按摩方式,摩摩肚子、按按背部,促进宝宝的肠胃蠕动,不仅能减少胃酸逆流的症状,还可促进宝宝食慾,但是饭后半个小时内,并不适合按摩,最好可以在用餐前或洗澡后帮宝宝做按摩。

按摩第一招:摩腹

摩腹:使用手掌面贴着肚子,绕着肚脐顺时针方向做摩法,时间约3~5分钟。

按摩第二招:按揉中脘穴

中脘穴:位于胸骨剑突下缘与肚脐连线的中点。中脘穴是「胃」的募穴,可增加胃蠕动的功能,达到和胃消食的作用。

按揉中脘:使用大拇指按揉中脘穴,约30~50下。

按摩第三招:按揉胃俞与脾俞

胃俞:在背部,当第12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先摸到肋骨最下缘处(即是第12肋下缘),往脊椎方向与脊椎相交处,即为第12胸椎,往左右旁开1.5寸(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连线一半的宽度),为胃俞。

脾俞:在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又上述方式找到第12胸椎后,再往上一节,即为第11胸椎,往左右旁开1.5寸(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连线一半的宽度),为脾俞。

按揉胃俞与脾俞,使用双手大拇指各按揉胃俞、脾俞约30~50下。

按摩第四招:捏脊

使用双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沿着脊椎骨两旁,轻轻捏起皮肤,沿着背脊骨自下而上,连续5~10遍。宝宝刚开始若不习惯按摩,可先由5次开始再慢慢增加。

胃酸逆流大多数随着年纪增加会慢慢改善,约有85%的患童在两岁前症状会缓解,爸妈不需太过紧张担心,可先试着改善喂食后的姿势、喂食方法并搭配按摩来帮助家里的小宝宝,如果症状持续,体重停滞不前,或是吐奶量越来越多,可以寻求医师的协助,来改善宝宝的不适。

胃食道逆流是宝宝很常见的问题。胃与食道间有括约肌构成类似栓子功能,可避免食物由胃往上跑到食道,但因新生宝宝肌肉发育仍未成熟,栓子无法拴紧,则胃部的食物容易逆流往上跑去刺激到食道,所以宝宝在喂奶后会出现溢奶甚至出现吐奶的情形。其中四个月到一岁大的宝宝们最容易出现,通常一岁过后症状就会慢慢改善。

胃食道逆流会让宝宝出现溢奶吐奶、不想吃东西、持续性打嗝、咳嗽、躁动不舒服、睡不好、生长迟缓,如果吐出的奶不小心呛到吸入肺部,还有可能出现吸入性肺炎,大一点的小孩可能会出现呕吐、腹痛、食慾不振。但是宝宝呕吐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胃酸逆流的问题,如果呕吐物中伴有黄绿色的胆汁、或是呈现喷射状的呕吐,就一定要赶紧带去给医师检查。

中医如何看胃食道逆流

食道、胃、大小肠等消化系统,在中医和脾胃的功能有很大的关係,「脾」主运化与肠胃蠕动、消化吸收的功能有关,「胃」主受纳,就像一个储存食物的袋子,如果胃出问题,则出现胃气上逆、胃中的食物往上跑,就会出现呕吐。胃食道逆流表现的症状常见厌食、食慾不振、呕吐,这都与脾胃出问题有关。婴幼儿先天脾常不足,爸妈在喂养时要更留意,如果过度喂食,很容易乳食壅滞,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状。如果只是喂奶后的溢奶、呕吐的奶量不多,可以藉由文后介绍的按摩与喂奶后姿势的调整来改善,但若呕吐严重、躁动、睡不好,甚至体重迟滞不增,常与脾胃虚寒、或乳食积滞有关,可考虑使用温胃暖脾、健脾消食的中药,如:乾姜、吴茱萸、莱菔子、白豆蔻等製成外敷药膏,敷贴于肚脐或脚心,也可搭配口服中药,如香砂六君子汤、黄耆建中汤、或半夏泻心汤等来改善脾胃的功能,也可搭配中药,如:海螵蛸、浙贝母、牡蛎等,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,来减轻胃食道逆流的症状。

如果有宝宝有胃食道逆流,爸妈怎么做?

‧ 姿势调整

喂食后,将宝宝维持头高脚低约45度的姿势或维持直立姿势约15~30分钟,并加强喂食后的拍嗝。避免喂食后坐在婴儿椅或汽车座椅上,坐姿反而会加重腹部压力,更容易让胃酸逆流往上跑。虽然研究显示,趴的姿势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、改善胃食道逆流,但是趴睡会增加新生儿猝死的机会,除非爸妈在一旁盯着看,不然还是不建议採用趴卧的姿势。

‧ 食物调整

稠化食物或配方奶,可将原本的奶中加入米精或麦精,提高奶的浓度,有医学实证指出透过米麦精的加入,可减少吐奶次数并降低食道中的酸性刺激。少量多餐的喂食,若一次喂食太多量,也会加重胃酸逆流。有些对牛奶过敏的宝宝,表现也会以呕吐为主,此时也可考虑改成水解蛋白奶粉喂食2~4週,观察宝宝症状有无改善。如果是母奶宝宝,妈咪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,减少吃奶製品或刺激性食物,以免增加宝宝肠胃的负担。

‧ 搭配按摩

爸妈可透过以下按摩方式,摩摩肚子、按按背部,促进宝宝的肠胃蠕动,不仅能减少胃酸逆流的症状,还可促进宝宝食慾,但是饭后半个小时内,并不适合按摩,最好可以在用餐前或洗澡后帮宝宝做按摩。

按摩第一招:摩腹

摩腹:使用手掌面贴着肚子,绕着肚脐顺时针方向做摩法,时间约3~5分钟。

按摩第二招:按揉中脘穴

中脘穴:位于胸骨剑突下缘与肚脐连线的中点。中脘穴是「胃」的募穴,可增加胃蠕动的功能,达到和胃消食的作用。

按揉中脘:使用大拇指按揉中脘穴,约30~50下。

按摩第三招:按揉胃俞与脾俞

胃俞:在背部,当第12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先摸到肋骨最下缘处(即是第12肋下缘),往脊椎方向与脊椎相交处,即为第12胸椎,往左右旁开1.5寸(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连线一半的宽度),为胃俞。

脾俞:在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又上述方式找到第12胸椎后,再往上一节,即为第11胸椎,往左右旁开1.5寸(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连线一半的宽度),为脾俞。

按揉胃俞与脾俞,使用双手大拇指各按揉胃俞、脾俞约30~50下。

按摩第四招:捏脊

使用双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沿着脊椎骨两旁,轻轻捏起皮肤,沿着背脊骨自下而上,连续5~10遍。宝宝刚开始若不习惯按摩,可先由5次开始再慢慢增加。

胃酸逆流大多数随着年纪增加会慢慢改善,约有85%的患童在两岁前症状会缓解,爸妈不需太过紧张担心,可先试着改善喂食后的姿势、喂食方法并搭配按摩来帮助家里的小宝宝,如果症状持续,体重停滞不前,或是吐奶量越来越多,可以寻求医师的协助,来改善宝宝的不适。

  • 新闻资讯